查看原文
其他

钟叔河:我的杯很小,但我以我的杯喝水

2017-03-19 肖欣 岳麓书社


与其相忘江湖,不如点击上方“岳麓书社”关注


本文作者为湖南日报记者肖欣

(转载已获作者授权)

 



钟叔河,1931年生,湖南平江人。出版家、学者、散文作家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。1994年获第三届韬奋奖。主要著作有《走向世界——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》《从东方到西方》《小西门集》等。编辑作品有“走向世界丛书”、“凤凰丛书”、《周作人散文全集》等。



2015年12月23日。长沙。84岁的钟叔河先生,窗前伏案,细看几张图书封面设计图。

 

“走向世界丛书”,六个褐色大字压在灰白底色上,一幅隐约的世界地图,与一艘三桅船呼应。

 


“竖排的标题是不是再‘瘦’一点?”钟叔河指着封面,和岳麓书社重点项目编辑部主任杨云辉讨论。这是他们第三次商讨“走向世界丛书(续编)”的封面设计。


2016年新年伊始,“走向世界丛书(续编)65种图书将陆续付印,年内全部推出。

 

上世纪80年代,钟叔河主编的丛书第一辑35种图书出版,被誉为“一声惊雷”。三十多年后,那艘封面上“走向世界”的标志性三桅船,又将驶向读者的案头,100种图书终能“团圆”。

 

36年,1700多万字,100种图书,几代编辑参与。这套丛书是一场图书出版的“马拉松”“接力跑”,也是迟来的盛事。

 

装着65种图书资料的箱子,搬了几次

 

2015年12月28日。长沙。新民路一条小巷子里,岳麓书社的小灰楼。

 


上世纪80年代,卸任岳麓书社总编辑的钟叔河离开书社时,他主编的“走向世界丛书”第一辑35种已经出齐,约600万字。其时,余下的65种图书资料已备齐。

 

包括有“中国马可·波罗”之称的谢清高所著《海录》,这是研究华人海外奋斗史的重要史料。池仲祐的《西行日记》、余思诒的《楼船日记》,记述了北洋水师丁汝昌、邓世昌等从西方接回“致远号”等舰船的经历,是研究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珍贵史料。

 

值得一提的还有张德彝的四部“述奇”。张德彝是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官,先后八次出国,写了八部日记记录海外见闻,包括亲历法国巴黎公社起义等重要史料。

 

 张德彝(摄于欧洲)


上世纪80年代,钟叔河去北京图书馆为“走向世界丛书”收集资料,碰上一位老馆员张玄浩,他是湖南人,是西南联大的毕业生。他自告奋勇带钟叔河去当时北图古籍部所在地柏林寺,才“捞”出了这套尘封已久的日记。(戳:钟叔河:柏林寺访书——“走向世界丛书”背后的故事了解更多)

 

张德彝前四部“述奇”已在第一辑中出版,没想到后四部的出版一等就是三十多年。而装着65种图书资料的三四个箱子,也随钟叔河搬了几次家。

 

 张德彝的英文手稿


现在,这些精心保存下来的资料,变成了已付印的一部部书稿,从小灰楼出发与读者见面。为了方便读者,续编将分五十多本单行本出版。未来,岳麓书社还准备将100种图书合编成套,或者出版精选本。

 

看上去很“花”的导论稿

 

2010年,岳麓书社启动“走向世界丛书(续编)”出版,并成功申报“十二五”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计划项目。

 

岳麓书社总编辑曾德明,是出版项目的负责人。上世纪80年代在武汉大学读书时,他认真读过丛书第一辑里郭嵩焘的《伦敦与巴黎日记》。分配到岳麓书社,时任总编辑钟叔河面试他,谈的就是郭嵩焘。

 

责任编辑杨云辉也是当年同一批进社的年轻人。现在,他的办公桌前摆放着的是将在2016年1月首批付印的《海录》三校稿。钟叔河写的万字导论,前后修改了四次。他的修改稿用了四种颜色的字体标记,看上去很“花”,但清清楚楚:红色是修改的句子,绿色是大段的插入内容,蓝色则标记页码号,还有黑色的铅笔是红色修改句上再改动的词。

 

 钟叔河先生手写的编辑体例


丛书续编有65种图书,一千一百多万字,是一个庞大的出版工程。杨云辉请了十多人的专家团队,也包括杨向群、鄢琨、冯天亮等参与第一辑编辑工作的老编辑。

 

续编项目启动之时,杨云辉特意带上鄢蕾和李缅燕两位80后年轻编辑去拜访钟叔河。鄢蕾是鄢琨的女儿,这一次,父女一起合作编辑《使俄草》《谈瀛录》等几种图书。钟先生要求“书打开要能平摊,不会自动合上”的细节考虑,让鄢蕾印象颇深。

 

钟叔河还让编辑们带回他为丛书做的大量卡片。卡片左角上方,用红圈标明按年代划分的图书号,比如第一本就是《海录》,是100种里当时成书时间最早的一本。李缅燕发现,钟先生连那个小红圈都画得格外圆。三十多年前的一盒盒卡片,在年轻编辑们的案头“坐庄”,成为重要参考资料。

 

“我的杯很小,但我以我的杯喝水”

 

1979年3月,钟叔河离开茶陵洣江茶场。6个月后,他成为湖南人民出版社的一名编辑。第二年8月,“走向世界丛书”的第一种书《环游地球新录》就面世了,此后以一个月一本书的速度出版,至1983年已出版了20本。丛书出100种,每年出20种,5年完成。这是1979年钟叔河筹划丛书时的“五年计划”。

 

当时没有电脑也没有复印机,稿子全靠手写,每种书要先找人抄出来,抄稿校过才能发稿,排字后又要校改两到三次,然后旁批做注采。一个月一种书,他还要为每本书写上万字的导言。从发稿到付印,全是他一个人做,却忙得津津有味。

 

 钟叔河先生在修改“走向世界丛书”书稿


多年后,原《书屋》主编周实撰文,称赞钟叔河的气魄:


“一出牢门便走向世界,胆识缺一,怎么可能?没有准备,也无可能。他是时刻准备着的。准备着什么?准备了思想。”

 

钟叔河准备的,就是“走向世界”这四个字凝聚的开放思想,就是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的这个时代命题。这条主线,贯穿了他的整个出版生涯,包括他后来决定打破禁锢编辑出版曾国藩、周作人的作品。

 

他曾说:


“我的杯很小,但我以我的杯喝水,这是法国诗人缪塞的诗句,也是我写书编书的指针和箴言。”

 

“走向世界丛书”100种图书终于“团圆”

 

27岁被打成“右派”开除公职,随后入狱九年。钟叔河的曲折人生,是“走向世界”开放思想的磨刀石。

 

在狱中,他曾和好朋友朱正一起讨论中国怎样与世界文明同步?走向现代化?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去西方的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?对今天有什么借鉴?

 

由闭关自守到实行开放,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。这是一位刚刚出狱的中国知识分子,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前沿思考。“走向世界丛书”就在这样的背景中诞生。

 

 “走向世界丛书”第一版


其时,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、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刚提出,远未深入人心,甚至不断受到干扰和怀疑。走出牢门的钟叔河却开始寻觅“走向世界”的通道,这一声惊雷,震荡了刚苏醒过来“四顾苍茫”的中国知识界,受到钱锺书等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。

 

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、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组长李一氓称赞“走向世界丛书”:


“是近年来所见到的整理古文献中最富有思想性、科学性和创造性的一套丛书。”

 

1984年钟叔河出任岳麓书社总编辑。1986年,丛书第一辑35种出版。随后,钟叔河调省新闻出版局,丛书续编的出版从此搁置。续编什么时候面世?几乎成了中国出版界一大“公问”。

 

2016年12月,“走向世界丛书”100种图书终于“团圆”。它们将从100个不同的侧面和断面,折射中国由闭关自守到逐步开放的历史。

 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u0384hj2e0u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 1分钟带你了解“走向世界丛书”


【完】


查看更多精彩内容:

一家地方古籍出版社的出版探索

85岁钟叔河:一切不过都是常识

忆钱锺书先生来信关心“走向世界丛书”往事

走向世界的历史见证(附完整版丛书续编书目)



 公众号:  岳麓书社  

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?

顺手关注一个呗!

(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~)

▼点击“阅读原文”2分30秒预告片先睹为快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